五華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它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畬龍獅殿,北至新橋洋塘尾。東南與豐順﹑揭西﹑陸豐﹑交界,西南與河源﹑紫金接壤,西北與龍川相連,東北與興寧毗鄰。東西相距71.59公里,南北長為87.99公里。全縣地形成為菱形,總面積達(dá)3226.06平方公里,占廣東省面積的1.47%。現(xiàn)轄水寨、河?xùn)|、轉(zhuǎn)水、華城、岐嶺、潭下、長布、郭田、周江、橫陂、 雙華、安流、棉洋、 梅林、華陽、龍村16個鎮(zhèn),412個村民委員會和34個 居民委員會�?h人民政府駐水寨鎮(zhèn).
該縣四周山嶺為障,境內(nèi)地地形復(fù)雜,山地丘陵相間,河谷盆地交錯。其中山地占49.1%,丘陵占41.3%,河谷占5.4%,盆地占4.2%。 該縣地勢西南高,東北底。西北部南嶺山脈自西北向西南延伸,北有玳瑁山,西北有七目嶂﹑石馬髻﹑筆架山﹑七星嶂。這些高山峻嶺,氣勢雄偉,蜿蜒起伏,組成了西北天然屏障,交匯成紫五龍河邊界。這支山脈,尤以七目嶂為第一高峰,海拔1318米;又以石馬髻馳名,山崖石壁,形神如馬,山溪流水,清澈可鑒;銀流飛瀑,仿如飄帶。筆架山峰,蘸云抹霧,仿佛專供文人墨客揮毫遣興。石馬支脈,東跨飯簍髻,南越洋塘山,平覆于黃龍﹑員謹(jǐn)﹑橫陂﹑夏阜﹑錫坑。東南部蓮花山脈由南向東延伸,三天嶂﹑圣峰嶂﹑李望嶂﹑三縣凸﹑鴻圖嶂,高山相照,巍峨挺拔,延綿八十公里,共有千米以上山峰12座,形成南部﹑東南部和東部屏障,交匯成揭﹑陸﹑華﹑豐邊境。這支山脈,既有宋丞相文天祥的足跡,又有天柱山的環(huán)山古跡名勝。天堂山上的白云庵,譽為“廣東名山第七庵”,八鄉(xiāng)山上的鴻圖嶂,筑起了粵東電視轉(zhuǎn)播臺。
五華兩支山脈的走向,重迭的山巒,縱橫的河流小溪,構(gòu)成了全境地形復(fù)雜多樣的格局。琴江﹑五華河沿岸狹長的河谷地帶,南起梅林北部,北至水寨河口,西起藍(lán)關(guān),東止大壩,由于大自然變遷,侵蝕沖積,形成了河谷平原。這些平原中,以水寨平原為大,東起白鳳嶺,西至烏石浦龜形嶺,南達(dá)旱塘凹石子蒗,北止樓子角﹑高車洞,最寬處達(dá)七公里,海拔均在50—100米之間。西部山地上,在九座千米以上的山峰下,又形成了華城盆地﹑歧嶺盆地﹑雙頭盆地﹑潭下盆地﹑長布盆地﹑大田盆地和華城盆地。本境東南,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山地丘陵區(qū),海拔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北部形成平原丘陵區(qū),地勢和緩,山丘零星破碎,海拔一般為200~400米。
琴江發(fā)源于紫金縣龍交鳳北,從登畬吉祥流入五華,全長136.5公里,流域集雨面積287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七條:北琴江源出紫金中壩七塘寨,河長56公里,流經(jīng)紫金中壩﹑敬梓﹑本縣華陽,在梅林琴口注入;優(yōu)河源出陸豐茶壺嶂,河長24公里,在梅林堵河石注入;周江河源于長布仙溪瀝雞心石,河長69公里,經(jīng)長布﹑周江,在安流藍(lán)田注入;伏溪河源于綿洋石山嶂,河長25公里,在安流學(xué)少注入;大都河源于雙華龍獅寨,河長35公里,在大都里江注入,蕉州河源于郭田照月嶺,河長40公里,在橫陂新華注入;小都河源于小都南蛇嶺,河長30公里,在橫陂河頭壩注入。五華河是本縣第二大河,發(fā)源于龍川縣龍母,全長105公里,集雨面積18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三條:歧嶺河源于龍川七目嶂,河長53公里,流經(jīng)龍川鶴市﹑登云,至歧嶺合水注入;潭下河源出大田分水凹,河長59公里,流經(jīng)大田﹑潭下,在華城水心壩注入;矮車河源于潭下桃軍塘,河長20公里,在轉(zhuǎn)水黃龍注入。
五華,原名長樂。據(jù)史書記載:西漢初,趙佗(河北真定人)為龍川縣令,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臺于五華山下,名為長樂臺。以后以人口繁衍,設(shè)為長樂鎮(zhèn)。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
五華縣,戰(zhàn)國時為百粵地。秦漢西晉時為南�?埓ǹh地,東晉時為東官郡興寧縣地,南齊 屬齊昌縣,梁初廢齊昌縣,屬興寧縣。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shè)長樂縣。據(jù)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 王趙佗曾筑臺于五華山下,稱長樂臺,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zhèn)),屬循州。明洪武二 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墻。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長樂改屬嘉應(yīng)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nèi)五華山取名,1954年遷治水寨鎮(zhèn)�,F(xiàn)屬梅州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