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龍興講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1300多年,是湖南省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gòu)寺廟建筑群,1956年7月,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寺座北朝南,俯臨沅水,依山就勢、順其自然,與南岸的筆架山遙遙相望,坐落于沅水與酉水的交匯處,總面積28000余平方米。一路拾級而上,中軸線上依次為頭山門、頭過殿、天王殿、韋陀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左右為古戲臺、黔王宮、東廂房、彌陀閣等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
龍興講寺位于縣城西虎溪山麓,唐貞觀二年(628)敕建。明景太三年、嘉靖四十年,萬歷二十三年郡人先扣捐修。清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十五年、二十三年復修。道光二十九年修葺正殿、山門及各廊廡。咸豐元年重修旃檀閣、彌陀閣。同治十一年修復二山門,增建東西廂房。光緒無年復修觀音閣、旃檀閣、彌陛閣。民國時期,寺內(nèi)長期駐兵,破壞嚴懲,殿宇傾頹。新中國建立后得到保護。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維修。到1978年,先后撥款5.2萬元維修大殿、觀音閣、旃檀閣、彌陀閣,使即將頹塌的三閣得以保存。1981年撥2萬元維修頭、二山門及東廂房。1986年6月,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研究所派員對大殿木柱標本進行碳14測定,確定標本年代距今745年(+6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720年(+65年)。
經(jīng)過維修后的龍興講寺,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寺中主體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頂,下檐****以硬山作。殿內(nèi)明間開闊,八根楠木內(nèi)柱,直徑80多厘米,收鐔成梭柱。柱極部與礎(chǔ)石之間,嵌鼓狀木技,石礎(chǔ)為覆佃蓮花狀,系唐代建筑遺存。大殿前置眼前佛國匾額,明崇禎丁丑禮部尚書董其昌收。明王陽明曾寓此講學,留有《辰州虎龍興寺》一首:術(shù)藜一過虎溪頭,何處僧房問惠休!云起峰間沉閣影,林疏地底見江流。煙花日暖猶含雨,鷗鷺春閑自滿洲;好景游不同賞,詩篇還為故人留?quot;寺石側(cè)有黔王宮古戲臺,飛檐翹角,建筑精美,與龍興寺古建筑群連為一體。
龍興講寺在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1370多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