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段鄉(xiāng)老屋眾多,就清朝時期建造的老屋達16幢之多,且均為徽派風格。這些老屋規(guī)模宏大,做工考究,保存完整,忠實記錄了吳氏家族在余段的艱難創(chuàng)業(yè)史。在眾多老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下界頭老屋。
下界頭老屋位于上源村下界頭,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吳氏宗譜記載,老屋始建于清朝嘉慶五年既公元1800年,前后花了三年時間才竣工,是余段吳氏始遷祖吳汝云的第十八世孫吳學成所建。吳學成號仗南,生于1754年,自幼勤奮好學,獲太學生之譽,在余段屬一介鄉(xiāng)賢,靠走南闖北積累下了殷實的家底。
老屋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占地面積超過四千平方米。保存仍較完整,現(xiàn)仍居住著十四戶人家,65口人。老屋四周圍墻總長近500米,高2.5米,底部1.5米用石頭壘砌,厚度為1.2米,現(xiàn)仍然十分牢固;上端用粘土筑砌而成,上面用松樹皮覆蓋防雨,因年久失修上半部分早已跨塌。老屋內(nèi)建筑結構復雜,被當?shù)厝诵蜗蟮馗爬?/SPAN>“上下三重四橫廳,四節(jié)八巷四迷宮”。老屋正門前的牌坊已被拆除重建,穿過牌坊后數(shù)百平方米的露天院落就進入老屋內(nèi),老屋中間為正屋,兩邊為廂房,它們均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雕梁畫棟,惟妙惟肖。正屋由三個大廳堂兩個大天井組成,每個廳堂長15米寬10米,每口天井長寬各10米,廳堂與天井的組合相得益彰,使老屋的布局合理、氣勢恢弘。緊靠廳堂與天井建有若干附房,附房上還建有木制閣樓和陽臺,在正屋和廂房之間有許多條巷道,它們之間四通八達。從巷道穿過一扇扇用花崗巖和煙磚組成的拱形門,就進入了兩邊的廂房,廂房的結構和正屋相似:石大門、天井、立柱、附房等應有盡有,只是比正房小了許多,因古屋內(nèi)巷道眾多,穿形其中,真有點進入迷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