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招商引資信息網,招商引資信息網,招商引資網,招商投資網,招商網,招商投資集群,招商投資全球集群,招商投資全球集群總站,
法國招商投資網
法國國旗
國際能源署中國特刊介紹(1)
來源:網群國際    瀏覽:

ENERGY EFFICIENCYin China 2016SPECIAL REPORT中國特刊

 

國際能源署是一個自治機構,創(chuàng)立于197411月。其在過去和現(xiàn)在都具有兩重使命:通過對石油供應的實際中斷做出集體響應來促進其成員國的能源安全;為其29個成員國及其他國家提供確保可靠、廉價的清潔能源供應方法的權威研究和分析。國際能源署在其成員國之間開展全面的能源合作計劃,每個成員國都有義務持有相當于其90天凈進口的石油庫存。國際能源署的目標是:n 確保成員國獲得可靠、充足的各種形式能源供應;特別是,在石油供應中斷時要通過維持有效的應急響應能力來實現(xiàn)。n 促進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經濟增長和環(huán)境保護的可持續(xù)能源政策,尤其是要減少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n 通過采集和分析能源數(shù)據(jù)改善國際市場的透明度。n 支持全球能源技術協(xié)作,保障未來能源供應并減輕其環(huán)境影響,包括通過改善能源效率以及開發(fā)和推廣低碳技術。n 通過和非成員國、產業(yè)界、國際組織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接觸和對話找到全球能源挑戰(zhàn)的解決方案。國際能源署的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歐洲委員會也參與了國際能源署的工作.請注意本出版物在使用和分發(fā)時有具體限制。

相關條款請參照:www.iea.org/t&c/© OECD/IEA, 2016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9 rue de la Fédération75739 Paris Cedex 15, Francewww.iea.orgTogetherSecureSustainable

3國際能源署能效市場報告中國特刊摘要

過去十年間,中國在能效方面一直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在 2000-2015 年間,在能效提高的帶動下,中國的能源強度降低了 30%。2015 年中國主要耗能行業(yè)的能效與 2000 年相比提高了 19%——這比 IEA 國家的能效提高速度還要快。雖然中國在初期選擇了能源密集型發(fā)展道路 (中國 2000 年的能源強度比 IEA 國家高 65%),但中國政府把能效列為政策重點釋放了能效提高的巨大潛力,尤其是能源強度較高的工業(yè)部門。

提高能效一直是滿足能源需求的關鍵手段。自 2000 年以來,中國通過提高能效和提高能源生產率實現(xiàn)節(jié)能 2.5 億噸油當量——相當于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 12%。這一節(jié)能量比2014 年德國的終端能源消費總量還要多。相比 2000 年,2014 年的一次能源節(jié)約量相當于當年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量。

提高能效給中國帶來多重效益。2000 年以來的能效進步在 2014 年避免了 12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這比日本當年的全部能源消耗產生的排放總量還要多。隨著“十一五”規(guī)劃的落實,于 2006 年開始落實的提高能效的政策框架是過去十年來世界任何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重要的行動。此外,能效提高在 2014 年節(jié)約了 3.55 億噸標煤,避免了 2300 億美元的新建發(fā)電廠產能投資。

工業(yè)是中國最大的節(jié)能貢獻者。自 2006 年以來, 大型工業(yè)企業(yè)被設定了強制性能耗目標,并通過政府支持的專項基金提供財政支持, 2011 年起,該行動計劃擴展到 16078 個企業(yè),在 2011-2014 年間,實現(xiàn)節(jié)能量約 2.16 億噸油當量。這一政策幫助中國節(jié)能服務公司行業(yè)迅速興起。2015 年全球節(jié)能服務公司的市場規(guī)模為 240 億美元,中國占到其中 133 億美元。過去的兩個五年計劃大大推動了中國節(jié)能服務公司市場的增長。

中國在能效方面的努力持續(xù)加速!笆濉币(guī)劃(2016-2020)的目標是到 2020 年時把能源強度在 2015 年的基礎上降低 15%,五年累計節(jié)約能源 5.6 億噸油當量。經濟結構調整貢獻度計劃占到節(jié)能目標的 65%,剩余部分則通過提高能效和能源生產率實現(xiàn),如此規(guī)模的結構調整需要長期政策引導力和有利的市場條件做保證。

隨著經濟持續(xù)增長,中國需要繼續(xù)推進并加強能效領域的工作,以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xiàn) 2 度氣候目標。在 2015-2030 年間,中國需要將能源強度年均降低 4.7%,相比 2004-2014 年間的年均能源強度降低速度 3.1%有顯著提高。

引言

中國在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間的一次能源供應總量(TPES1增加了 167%。2在此期間,中國占世界能源需求增長的將近一半,占世界煤炭需求增長的 85%。中國在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間的能源需求增長比歐盟在 2015 年全年的能源需求總量還要多。多種因素影響著能效提高潛力和實際提高速度。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低效能源基礎設施和工業(yè)產能是能效提高潛力的重要來源。同時,自 2000 年以來人均收入增長到原來的三倍還要多,1一次能源供應總量(TPES)是指一國消費的所有能源的總量,包括發(fā)電所用的一次燃料。2 2015 年能源需求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CHINA SPECIAL EDITION4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達到人均 10000 美元,3推動了對于現(xiàn)代能源服務比如電子設備、家用電器和機動化交通的需求。自 2000 年以來,人均能源供應量翻了一番多,從每人 0.9 噸油當量增加到每人 2.2 噸油當量。住宅領域人均能源消費增加了 30%,交通運輸領域人均能源消費增加了 163%。

本期中國特刊節(jié)選自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能效市場報告 2016》)。這是IEA 首次對中國能源消費的歷史情況進行結構分析,估算能效提高實現(xiàn)的能源節(jié)約和效益。本研究得到了中國能源研究所的支持和合作。能源研究所是中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下屬研究機構,負責就能源問題向發(fā)改委提供專家意見和政策分析。能源研究所為中國五年規(guī)劃提供制定能源政策和指標的分析基礎,并與 IEA 合作研究能源“十三五”規(guī)劃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預計要采取的行動和能效提高可實現(xiàn)的能源節(jié)約量。近期能源強度和能源需求發(fā)展趨勢中國由工業(yè)生產擴大推動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時代將告終結。通過轉向“新常態(tài)”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強調轉向總體增長速度放緩(預測年增速為 6.5%)和能源強度更低的生產形式。政府日益認識到需要平衡經濟增長和其他目標,比如減少污染和轉向消費導向型經濟。由于政府試圖促進產出再平衡,重點轉向服務業(yè)和能源強度較低(特別是煤耗較低)的生產行業(yè),能源密集型工業(yè)的發(fā)展正在趨于緩和。煤炭消費至少在短期內似乎已經達到平臺期。總體來看,盡管某些行業(yè)能源需求增長依然強勁,但碳排放強度較大的燃料消費的增速似乎正在降低。中國在向能源強度較低的經濟結構轉型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根據(jù)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2015 年全國能源強度降低了 5.6%,這比 2014 年的降低速度 4.8%要快,遠遠好于 2003-13 年的年均降低 2.2%的速度。2015 年的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增長幾乎停滯,只增長了 0.9%,這是自 1997 年以來首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次能源需求增長在 2014 年就已經開始大幅下滑。2014年一次能源需求的增長只有 1.6%,大大低于前十年年均增長 7.6%的水平(圖 1 右)。2015 年中國 GDP 增長了 6.9%,低于 2014 年的 7.3%和前十年年均增長 10%的水平。

1 中國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人口、GDP 和主要能效指標3 GDP 是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按照 2005 年不變美元計算。-50%0%50%100%150%200%250%3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Index 2000 = 0能效指標一次能源供應總量 GDP 單位GDP一次能源供應總量 人均一次能源供應總量 人口0%1%2%3%4%5%6%7%8%中國

世界非經合組織國家一次能源供應總量變化率一次能源供應總量

5中國最近出臺的“十三五”規(guī)劃設定了把能源強度在 2015 年的基礎上降低 15%的階段性目標。如果上述目標達成,這意味著 2005-2020 年間的能源強度會減少 44%?傮w能源強度的降低將幫助中國實現(xiàn)到 2030 年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承諾,整個經濟體的碳強度水平會比 2005 年降低60-65%。

1 哪些因素在推動中國煤炭需求走低?能源強度改善正在對中國的能源消費產生重大影響。IEA 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 2015年趨于停滯,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煤炭消費暫停增長,并且有可能已經達到峰值。中國煤炭消費緣何缺乏增長? 能源強度降低是軟化電力行業(yè)煤炭需求的主要因素。圖 3 描述了按照觀察到的經濟增長水平,2015 年的電力消費本應增長超過 800 太瓦時(1 太瓦時=1012 瓦時)。而實際上只增長了 259 太瓦時,能源強度降低是推動新增發(fā)電量增速下降的最大因素。能源強度降低使原本設想的火電需求減少了 560 太瓦時,而其他能源的增加又抵消了 397 太瓦時。兩者的共同作用讓煤電發(fā)電量減少了 140 太瓦時。這說明能源強度降低和能效提高意義重大,能夠給中國能源系統(tǒng)帶來切實的收益。圖 2 2013-15 年影響燃煤發(fā)電量下降的因素中國能源需求分解由于中國經濟和能源系統(tǒng)體量龐大,評估能效提高頗為困難。然而,把能源需求分解為活動效應、結構效應和能效效應有助于揭示能效的作用。本報告的分析使用 GDP 增長作為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的“活動效應”。中國的 GDP 2000 年到 2014 年增長了 260%。相比之下,經合組織國家從 1990 年到 2014 年期間的活動水平只增長了 14%

中國快速的活動增長反映了蘊含的能源服務需求巨大。終端能源消費量增長迅速,但并未與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活動驅動因素并肩同行。平均而言,從2006 年到 2014 年,工業(yè)、服務業(yè)和農業(yè)的終端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 5%,而總增加值增長了10%。分解分析表明,能效和能源生產率提高是解釋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量和活動水平差距日益擴大的主要因素。- 1500150300450600750900GDP增長計算的需求增長 強度降低 實際需求增長 煤炭水電風能/太陽能核能/其他增長 下降不同能源發(fā)電量變化情況太瓦時CHINA SPECIAL EDITION6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在中國的所有終端用能行業(yè),自 2000 年以來,能效水平提高了 19%以上,變革步伐明顯加快(圖 3)。在中國的“十一五”(2006-10 年)和“十二五”(2011-15 年)期間,能效水平年均提高 4%。

4 2014 年能效提高達到 4.9%。隨著能源供應的擴大,能效投資也同步擴大,現(xiàn)已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圖 3 2000-14 年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量按不同因素分解情況資料來源:本圖包括三個詳細的分解分析結果:(1)包括農業(yè)、建筑業(yè)、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在內的 21 個生產性子行業(yè)的的能源消費分解;(2)客運和貨運能源消費分解;(3)中國北方城鎮(zhèn)居民集中采暖能源消費分解。

2 中國能源消費分解研究思路分解分析可以把 2000-14 年期間能效在中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作用進行更好分離。IEA 利用專家分析和國家級數(shù)據(jù)來源識別和追蹤中國能源系統(tǒng)的關鍵指標。本研究的詳細程度是基于可獲得的官方數(shù)據(jù)情況、國際分類、以及能源數(shù)據(jù)和增加值數(shù)據(jù)之間的一致性做出的選擇。本研究中涵蓋的能源消費占到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量的大約 92%。5在工業(yè)、服務業(yè)和農業(yè)方面,IEA 利用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詳細經濟產出和能源消費數(shù)據(jù),詳細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和分行業(yè)能源消費的情況。工業(yè)由 16 個子行業(yè)組成;6 服務業(yè)由 5 個子行業(yè)組成。7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增加值年增長率數(shù)據(jù)被用于估算每個子行業(yè)的增加值。對于客運和貨運,IEA MobilityModelMoMo)數(shù)據(jù)庫用于獲取詳細的油耗情況和不同模式車輛出行情況。由于數(shù)據(jù)方面的局限,居民能源消費只涵蓋了城鎮(zhèn)采暖,這部分占居民終端能源消費量的 25%左右。城鎮(zhèn)集中供暖能耗和建筑面積數(shù)據(jù)來自能源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全國平均能效改進是各主要耗能行業(yè)能效提高的加權和。圖 4 展示了四個行業(yè)的分解分析結果:工業(yè)、農業(yè)和服務業(yè);客運;貨運;居民住宅。4 一直保持這一增速,2011 年例外,當年能效降低了 0.5%。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2008-09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造成了能源密集型工業(yè)的復興。5 本分析中涵蓋的 2014 年終端能源消費量是 84475 PJ1 PJ=1015 焦耳),而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5》計算出來的是 92006.8 PJ6 包括采礦和采石;食品、飲料和煙草;紡織業(yè)和紡織服裝;皮革、毛皮和制鞋業(yè);木材加工、木材制品和軟木;紙漿、紙張、印刷和出版;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橡膠和塑料制品業(yè);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基本金屬和金屬制品;機械,電氣;電子和光學設備;運輸設備制造業(yè);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yè);電力、燃氣和水供應業(yè);建筑業(yè)。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yè)被排除在外是因為其主要用于非能源用途。7 包括批發(fā);零售貿易;住宿和餐飲;金融中介;房地產活動和其他。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活動效應最終能源消費總量結構效應能效效應

7 1 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量分解參數(shù)行業(yè) 服務類型/分行業(yè) 活動 結構 強度(能效效應)  資料來源居民生活 室內集中采暖* 建筑面積 采用不同采暖類型建筑面積的占比**每種供暖系統(tǒng)***/單位建筑面積室內采暖能耗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客運 轎車;公共汽車;鐵路 人公里 不同模式人公里的占比人公里能耗 IEA MoMo貨運 卡車;鐵路 噸公里 不同模式噸公里的占比噸公里能耗 IEA MoMo工業(yè)、農業(yè)和服務業(yè)食品、飲料和煙草;紙、紙漿和印刷;化工;非金屬礦物;原料金屬;金屬制品和設備;其他制造業(yè),服務業(yè),農業(yè);建筑業(yè)增加值 增加值占比 單位增加值能耗IEA,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在居民生活業(yè),唯一可獲得的數(shù)據(jù)是中國北方城鎮(zhèn)的集中采暖數(shù)據(jù),這占到中國住宅領域生活能源消費總量的 25%**集中采暖的結構效應在本分析中被視為能效提高,因為結構改變反應用更加高效的集中采暖系統(tǒng)取代燃煤鍋爐。***每種類型供暖系統(tǒng)的單位建筑面積室內采暖能耗評估了不同燃料類型采暖系統(tǒng)相對于其供暖建筑面積的的能耗強度。這對建筑能效和新型采暖系統(tǒng)能效的提高進行了測量。

4 中國各行業(yè)能源消費情況分解資料來源: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分解主要關注中國北方室內集中采暖的能源消費。中國的官方統(tǒng)計以一次能源的形式報告了集中采暖的能源消費情況,因此本分解分析反映了集中采暖從供應側到需求側的系統(tǒng)整體的能源消費情況。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居民生活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客運活動 結構 最終能源消費總量 強度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貨運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工業(yè)和服務業(yè)CHINA SPECIAL EDITION8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工業(yè)、農業(yè)和服務業(yè)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包括農業(yè))能效提高實現(xiàn)的節(jié)能規(guī)模最大,因為其在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量中占有主導地位(58%)。2000 年到 2014 年期間該行業(yè)總體能源生產力水平(單位能耗增加值產出)提高了 19%。多個行業(yè)單位增加值能效取得大幅進步:紙和紙漿業(yè)能源強度下降了 53%,水泥業(yè)下降了 35%,化工業(yè)下降了 20%,服務業(yè)下降了 34%。即使單位產量的能效得到改善,單位增加值的能效進步水平也有可能因為市場價格因素而下降,尤其是鋼鐵行業(yè)對價格變動較敏感。經濟結構轉變(各子行業(yè)之間的相對增加值的轉變)對中國能源消費影響相對較小。工業(yè)在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增加值總額中的占比從 2000 年的 45%降低到 2014 年的 43%。工業(yè)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被從農業(yè)向服務業(yè)的轉變所抵消。

展望未來,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政策目標,把經濟從能源密集型工業(yè)部門轉向生產率更高、附加值更高的工業(yè)部門和服務業(yè)。這一結構轉變預計會成為影響“十三五”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其實現(xiàn)的節(jié)能預計會占規(guī)劃節(jié)能的 65%。值得一提的是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的能效在沒有能效投資的情況下仍可以提高,因為如果企業(yè)在減少其他投入成本的情況下使用同樣的用能設備,其盈利性會更好,則其能源強度降低。然而,數(shù)據(jù)表明能效投資一直是能源強度降低的驅動力。在 2000-2005 年間,中國工業(yè)能源生產率惡化了 18%。直到 2006 年,政府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納入了雄心勃勃的能效政策,并加強了落實力度和加大了投資力度,能源強度才開始改善。提高能效的工業(yè)和服務業(yè)能效政策中國政府頒布了適用于九大高耗能行業(yè)千家大企業(yè)的強制性節(jié)能行動方案,稱為 “千家企業(yè)節(jié)能行動”。該行動的時間為 2006 年到 2010 年。受監(jiān)管企業(yè)的能源消費占到 2005 年全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 33%,工業(yè)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 47%。節(jié)能指標被納入這些企業(yè)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此外,在水泥和鋁工業(yè)引入了差異化電價制度,如果能源效率差,則需額外支付更高電價。最后,政府還建立了節(jié)能基金為有關企業(yè)提供支持。總體而言,該行動實現(xiàn)節(jié)能 1.05 億噸油當量,大約是原定目標的 1.5 (NDRC, 2011)。2011 年時,該行動的范圍擴大到 10000 家企業(yè),F(xiàn)在總共有 16078 家企業(yè)被要求達成節(jié)能指標,幾乎涵蓋了所有行業(yè)。在 2011-2014 年期間,“萬家企業(yè)節(jié)能低碳行動”已經實現(xiàn)節(jié)能 2.16 億噸油當量——這比修改后的指標 1.75 億噸油當量要多 20%以上(NDRC, 2015)。在此期間,小型低效工廠也被淘汰,使得行業(yè)總體能源生產率獲得提高。在“十一五”期間,關閉了 72000 兆瓦燃煤發(fā)電產能,1.22 億噸鐵產能,7000 萬噸鋼產能和 3.3 億噸水泥產能。在“十二五”的前四年,已經淘汰了 7800 萬噸鋼產能,6 億噸水泥產能,1.5 億噸玻璃產能和23630 兆瓦發(fā)電產能。中國北方的居民采暖中國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化使得需要采暖的居民樓建筑面積增加了 2.4 倍多。2000 年時,住宅采暖面積為將近 50 億平方米,到 2014 年時增加到 120 億平方米。在此期間,室內采暖能源消費增加了 1.6 倍。由此可見,居民生活室內采暖能效大幅提高,比 2000 年增加了 27% (TU, 2015)。本研究中的居民生活部門分析主要集中于城鎮(zhèn)集中采暖,這一部分占到中國城鎮(zhèn)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總量的 25%。能源和環(huán)境方面的雙重挑戰(zhàn)促使中國采取了一系列行動降低居民生活能源消費。這些措施包括熱電聯(lián)產、向燃氣鍋爐轉型、回收工業(yè)廢熱和尋求分布式解決方案,還包括通過建立建筑能耗

9管理體系和基于消費水平的收費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等措施,這一切已經讓中國北方城區(q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增長最快的集中供熱管網。

中國實現(xiàn)了從單純燃煤供暖鍋爐轉向大型熱電聯(lián)產鍋爐。熱電聯(lián)產鍋爐供暖面積在總采暖面積中的占比已經從 2000 年的 26%增加到當前的 42%。在過去 15 年間,居民生活從小型燃煤爐子和鍋爐轉向大型鍋爐和熱電聯(lián)產系統(tǒng)實現(xiàn)節(jié)能 1200萬噸油當量(圖 5)。城鎮(zhèn)化率和城區(qū)人口密度日益增加也推動了向集中采暖的轉變。圖 5 中國居民生活能效提高實現(xiàn)的節(jié)能量除了轉向更加高效的采暖系統(tǒng),系統(tǒng)本身和建筑圍護結構的能效也在不斷增加,這將帶來1000 萬噸油當量的額外節(jié)能(圖 4)。政府在 2007 年啟動了一項建筑改造和熱計量改革行動,其目標是提高 1.5 億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能效。中國在 1995 年首次發(fā)布了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新建居住建筑強制性國家建筑節(jié)能標準。該標準(稱為“建筑節(jié)能 50%”)要求新建建筑的綜合能效要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標準設計建筑的綜合能效提高 50%。

2010 8 月以來,對中國寒冷地區(qū)的新建建筑開始啟用強制性的建筑節(jié)能 65%的標準。當前城鎮(zhèn)集中供暖節(jié)能工作仍面臨挑戰(zhàn),在供給和需求側存在激勵不相容,這阻礙了大規(guī)模能效項目的實施。供暖計價方式的改革仍未全面實施,供暖收費在很多地區(qū)仍沒有考慮實際能源消耗量,而是按供暖面積計費。多數(shù)雇主將熱費補貼作為福利方式發(fā)給雇員。如果能效收益無法收回能效投資,供熱企業(yè)失去投資動力。中國將在低溫余熱供暖、低耗能建筑、可再生能源供熱和智能熱網等領域開展更多工作(IEA, 2016)。雖然本研究僅考慮了北方集中采暖,但是中國在居民生活的其他終端用能領域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家電、電子設備、照明和室內制冷。隨著中國人均收入的增加,這些裝置對現(xiàn)代能源服務的需求也在增加。中國在 2005 年引入了強制性能源標識系統(tǒng),涵蓋五大類 28 種家電。在推廣采用節(jié)能型家電方面還采取了獎勵和補貼政策。2012 年,總計花費了 40億美元用于推廣五類節(jié)能家電。政府也引入階梯電價鼓勵節(jié)能,耗電量增加,則單位電價隨之上漲。交通運輸行業(yè)2014 年中國客運業(yè)能效比 2000 年的水平提高了 15%,這主要歸功于私家車能耗標準的提高和公共交通的發(fā)展。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繼續(xù)發(fā)展,消費者向能源強度更高的交通模式- 50510152025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百萬噸油當量建筑能效提高實現(xiàn)的節(jié)能量采暖系統(tǒng)替代實現(xiàn)的節(jié)能量的轉變將會抑制總體能效提高。而且,車輛搭載人數(shù)較低也在增加乘用車出行的能源強度。2011 年以來中國輕型貨車的銷售已經增加了 72%,其在新車銷售中的份額已經從 2010 年的28%增加到 2015 年的 33%。此類車輛對中國司機的吸引力正在增加,在未來幾年這一趨勢有望還會繼續(xù)。能效標準有助于抑制消費習慣在向大型車輛轉變時造成的能效損失。中國于 2005 年首次引入燃油經濟性標準,該標準在 2012 年進行了更新,關鍵的改變是標準轉向了企業(yè)平均油耗方法,小型車的高能效補償了大型車的更高能耗。目前的標準旨在把中國乘用車平均油耗降低到約 7 /100 公里。在 2010 年實施的燃油經濟性標識要求所有新銷售的輕型車都要標明油耗估算值。政府還利用稅收政策實現(xiàn)節(jié)能目標。對車船稅進行了改革,比如消費稅和購置稅,以促進小排量轎車的發(fā)展。政府已經通過補貼積極推動節(jié)能汽車和電動汽車的發(fā)展。自 2010 年以來,對于油耗在 4.8 /100 公里到 6.9 /100 公里之間的節(jié)能汽車,在購買時給予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補貼額最高達 50000 元(8030 美元),純電動汽車補貼額最高達 60000 元(9635 美元)。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網絡,截止 2016 1 月投入運行的高速鐵路已經超過 19000公里,這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高速鐵路總和還要多。許多城市已經具有發(fā)達的公共交通體系。從 2006 年到 2011 年,地鐵里程和載客人數(shù)分別增加了 174% 293%。雖然公共交通系統(tǒng)規(guī)模大大增加,但是對私家車的青睞并未減弱。私家車出行人公里占比從 2000 年的 4%增加到2014 年的 22%。這一結構轉變產生的影響對能源需求造成上行壓力,完全抵消了整個行業(yè)的能效提高。結果,2000 年到 2014 年期間,客運終端能源消費量增加到原來的三倍,而行駛總里程數(shù)增加了 2.5 倍。根據(jù)中國的國情看待中國的能效提高中國自 2000 年以來能效提高了 19%,成就巨大。相比之下,IEA 成員國在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間的能效提高只有 14%(圖 6)。8然而,中國在 2000 年的能源強度幾乎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能源強度的兩倍,意味著中國可能有更多的低成本提高能效的潛力。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使其有更大機會提高能效。隨著大規(guī)模投資新型高效的能源設備、技術和基礎設施,中國必定有更大的能效提高空間。但是,替代和改造既有設備技術在提高能效方面也會發(fā)揮巨大作用。例如,中國政府在 2011 年到 2015 年的“十二五”期間通過建筑節(jié)能專項資金撥款 65 億美元用于改造建筑,提高能效。8 基于 IEA 對其成員國的匯總分解分析。11 6

 

 

中國和 IEA 成員國能效提高和能源強度變化情況

全球貿易擴大是最終能源消費總量變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全球能效提高之益處可以通過貿易進行傳播隨著國際貿易和制造業(yè)生產的全球化不斷增加,一國可以通過把能源密集型工業(yè)生產外包給其他國家而減少其終端能源消費量。中國出口導向型工業(yè)部門的擴大意味著 IEA 成員國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減少部分是因為生產轉移到了中國。下述分析使用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世界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庫)(Timmer et al. 2015)中 2000年到 2009 年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和結構分解分析(Su Ang,2012)量化國際貿易在中國和 IEA 成員國終端能源消費量變化中的作用。9 2000 年到 2009 年期間,26 IEA 成員國10的終端能源消費量減少了 1.5 億噸油當量(6280PJ),而其源自中國的進口中所蘊含的能源增加了 8700 萬噸油當量(3643 PJ)(圖 7)。貿易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作用不斷增加,緊跟 觀察到的結構效應變化的步伐。在同一時期,結構效應幫助把 IEA 成員國的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終端能源消費量減少了大約 12%,相當于 1.65 億噸油當量(6914PJ),而 2000 年到 2009 年期間從中國進口的能源密集型產品中所蘊含的能源翻了一番,增加了5100 萬噸油當量(2 135 PJ)。9 結構分解分析中的結構效應是基于投入產出系數(shù)矩陣,這描述了行業(yè)單位產出的中間投入需求;顒有亲罱K需求效應,估算了對每一行業(yè)產品最終需求的變化。效率是指單位實物產出能耗。10 由于數(shù)據(jù)受限,不包括新西蘭、瑞士和挪威。0.70.80.91.01.11.2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能效提高(指數(shù))最終能源消費總量強度(噸油當量/百萬美元,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計算)

7 IEA 成員國終端能源消費量和中國向 IEA 國家出口的隱含能源全球貿易對終端能源消費量的影響因各國經濟結構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盡管 2000 年到 2009 年期間中國的終端能源消費量增加了 5.4 億噸油當量(22609 PJ),但中國總體出口中蘊含的能源占其中的 27.7%1.496 億噸油當量),其中美國占 4.6%2460 萬噸油當量),歐盟 27 國占 5.9%3160 萬噸油當量),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占 17.3%9304 萬噸油當量)。然而,美國 2009 年對世界的總體出口相比 2000 年有所減少,盡管同期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但其終端能源消費量下降了 9%。美國在 2009 年的終端能源消費量與 2000 年相比下降了 1.345 億噸油當量(5610 PJ),同期美國市場能效效應實現(xiàn)節(jié)能 1.581 億噸油當量(6615 PJ)。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中蘊含的能源增加了 2460 萬噸油當量(1030 PJ),占能效提高產生的節(jié)能量的 16%。反之,美國也向中國出口,這使得美國的能源消費增加了 960 萬噸油當量(402 PJ),對美國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最終需求效應為大約 9%。兩國之間的凈貿易量幫助美國避免了 1500 萬噸油當量的終端能源消費量,占其 2009 年終端能源消費量的 2%。故事并未就此結束。2000 年以來的能效提高有助于降低貿易對兩國的總體影響。中國能效提高幫助實現(xiàn)節(jié)能 2.84 億噸油當量(11891 PJ),其中 18.9%以中國出口產品蘊含能源的形式被分配到26 IEA 成員國。這意味著在向這些市場的消費者出口的貨物中蘊含著由于中國的能效提高而避免的 5360 萬噸油當量(2 244 PJ)的節(jié)能量(圖 8)。圖 8 中國國內市場能效提高對 IEA 成員國終端能源消費量的影響0500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2000 2009MtoeIEA 國家終端能源需求 中國向IEA國家出口隱含能源消費050100150200250Energy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to IEA countries in 2000Increase in trade demand from IEAcountries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China'sdomestic marketEnergy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to IEA countries in 2009Mtoe2000年中國對IEA成員國出口中蘊含的能源IEA成員國貿易需求增長 中國國內市場能效提高情況2009年中國對IEA成員國出口中蘊含的能源百萬噸油當量

13中國能效提高的多重效益本部分對中國能效提高帶來的多重效益當中的某些效益進行了評估。能效提高和能源強度降低有助于避免能源消費,減少能源支出、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進口需求。通過提高能效實現(xiàn)節(jié)能到 2014 年,中國自 2000 年以來的能效提高已經避免了 2.5 億噸油當量的終端能源消費量(圖9)和 3.26 億噸油當量的一次能源。11這比 2014 年中國可再生能源供給量和德國一次能源供應總量還要高。在避免的一次能源消費中,估計 76%為煤炭消費,為 3.55 億噸標準煤。圖 9 2000 年以來中國不同燃料類型的終端能源消費量節(jié)約量,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節(jié)約量和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說明:負節(jié)約意味著相比于基年效率出現(xiàn)惡化,需要額外的能源消費進行補償。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在 2000 年到 2013 年期間,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平均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增加了 21%。但是,在 2014 2015 年間,中國煤炭消費增長和與之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出現(xiàn)了停滯。能效提高是降低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若非能效提高,就需要更多能源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能效提高遏制了中國能源系統(tǒng)的排放強度增加,避免了大量的新增溫室氣體排放。若沒有能效提高,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在 2014 年要比實際情況高 13%。到 2014 年時,在2000 年基礎上的能效提高節(jié)約了 12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12能效提高所避免的排放相當于世界第三大排放國日本的能源相關排放的總和。換言之,2014 年中國由于能效和能源生產率提高而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世界上除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國家當年的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都要大。從這一方面來講,中國政府提高能效的努力是過去十年世界上任何地方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重要的政策。中國工業(yè)部門能源開支和成本下降能效提高給中國的能源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回報。在過去十年間,滿足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巨大資源需求是推動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發(fā)展伴隨著能源價格的一路飆升:11 一次能源節(jié)約量的計算是根據(jù)節(jié)約發(fā)生當年每種燃料投入的平均轉換效率把估算的節(jié)電量換算成一次能能源投入量。12 本分析的基礎是在假設沒有能效提高的情況下中國能源消費的年碳排放強度與實際觀察到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相比沒有變化。-180-120-600601201802403003602000 2005 2010 2014百萬噸油當量不同燃料類型最終能源消費總量節(jié)約量煤炭 石油 天然氣 電力 其他-180-120-600601201802403003602000 2005 2010 2014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節(jié)約量和可再生能源供應量節(jié)約量 可再生能源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fā)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fā)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fā)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fā)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
項目合作及建議請留言:請理性留言,并遵守相關規(guī)定
姓名: 手機: QQ號: 微信: 郵箱:
驗證碼 點此換一張
項目對接快訊
    最新信息
    熱門信息
    關于我們 招商培訓 代理招商 代理投資 代理融資 代理政策 戰(zhàn)略伙伴 服務外包
    廣告報價 匯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費發(fā)布 網群建設 誠聘英才 網站導航 設為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