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雨過天晴,這是一個空氣格外清新的早晨。樂山青年越野俱樂部的幾位朋友由井研作家曹磊領隊,前來沙灣探險旅游。曹磊直接把他的大馬力越野車開到我的樓下,執(zhí)意要我這個“沙灣通”當他探險的本地向導,把我拽上車,他才說去銅街子的硝洞。
從沙灣出發(fā)大約半個多小時就到了老銅街子渡口。說是渡口,其實只是約莫有三五戶人家的小地方,遲來的炊煙裊裊升起,幾條很小的機動船閑散地泊在水上。
到硝洞陸路高山阻隔不能通行,一般是先由水庫坐機動船轉到靠近硝洞的山坡,再步行到硝洞洞口。
樂山青年越野俱樂部的會員們,在上船前棄了車,換上了溶洞探險的整套裝備,個個戴上了頭盔、護膝、護腕,還配備了頭燈、手電筒、探險繩等攀援用品,甚至還帶上了常用藥品、酒精爐、面條、充氣筏、干糧、睡袋等,每個人背了一個大的背包,車上還有備用頭盔,我和美女東東也被要求戴上,我們這兩個機動隊員也被臨時納入了這個探險小分隊。
機動船“突、突、突”的馬達聲撕破了庫區(qū)的靜謐,水面平展如鏡,深綠得像一塊莫大的璧玉,船兒象犁開綠綢緞一樣前行。庫區(qū)兩岸盡是茂林修竹,庫區(qū)移民的新房舍一律是粉墻黛瓦,到處鳥語花香,空氣新鮮宜人。船行約半小時,就到了硝斗巖所在的山坡,我們棄舟步行,沿著花林綠樹中的小徑,有說有笑地走向硝洞。硝洞又被銅街子當?shù)厝私凶觥跋醵穾r”,其實它是千百萬年前造山運動形成的自然“天坑”,平時有水流從“天坑”邊緣上往下急墜,形成飛流瀑布,如珠簾掛壁,甚為壯觀。該瀑布有多次跌落、轉向。在地理學上稱為“換位瀑布”。老百姓又戲稱這一處“天坑”為“地陷”,它的地理形狀是“天坑”接“地洞”,硝斗巖外面是“天坑”地貌,四周大約近千平方米呈環(huán)狀,只有頂部見天光,數(shù)以萬計的蝙蝠在這里筑巢繁殖、飛翔撲蟲,這就是一個“天洞”,然后是洞下有洞,“天坑”底部是溶洞和暗河,洞口附近千百年來是干燥無河的,產(chǎn)硝礦,古代獠人(西南古代少數(shù)民族部落)曾經(jīng)在這里大量采硝煉制火藥等,因此此洞稱為“硝洞”。
從山腰處小心翼翼沿山道、竹梯下四百余米,便到了古硝洞洞口,只見洞口上方“硝洞”兩個蒼勁的大字已斑駁模糊,讓人頓感時事變遷和歲月滄桑。聽人講,該硝洞采制熬硝歷史可上溯千余年,直至上世紀初仍作為炸藥重要原料產(chǎn)地而不斷開采。
穿過硝洞底部一狹窄小洞,用火把一照,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千余平米的洞穴大廳呈現(xiàn)在眼前,大廳中先民們踩出的小路若隱若現(xiàn)。前行
過了古硝池,成形的路便不再延伸。洞廳依然高朗開闊,踩著碎石砂礫緩緩前行,洞穴奇觀讓人目不暇接。先說鐘乳石,小如竹筍,大為鐘乳柱,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特別是那被譽為沫若巨筆的鐘乳石,氣勢恢弘,令人嘆為觀止。又說怪石,有“觀音坐蓮臺”、有“老子騎青!、有“儒家講堂”,形態(tài)各異,儒佛道附會造形生動傳神。再說洞中礦石,有黑亮堅硬的玄武石,有晶瑩剔透的水晶璧,更有那巖層中如泥糊上的黃石,乍看似泥,伸手去摳卻堅硬如鐵,將硝洞稱為地質(zhì)博物館也絕非過譽。
一路觀察不覺累,兩小時后,我們來至洞中“一線天”,抬頭望去,洞頂狹如一線,高不可測。忽聞蝙蝠叫聲,而不知其在何處。我們相約吹熄火把,屏息靜聽。伸手不見五指,天籟之聲奇妙無比。忽一人朗聲大笑,歌聲頓起,旅途歡樂洋溢心間。
我們的目的地是“月口耳 池”,據(jù)說前有陰河和“不定潮”。汗流浹背走了三小時,我們終于看見了“月口耳 池”。其形如月芽水缸,缸壁為鐘乳凝成,缸中一泓清水澄澈平靜。我們親吻池壁,貼上紙箋“沫若故里,靈秀沙灣”。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謝大自然賜給我們沙灣這一福地洞天。
我們這一行人在洞內(nèi)探行了三、四個小時,由于空氣越來越稀薄,暗河水流越來越深,還有同伴不慎傷了手足,趕緊撤回“天坑”洞口,見天色已近黃昏,越野俱樂部的營員們就在洞口扎營,我和東東坐機動船原路返回。暮色中,我倆在公路邊上招了一過路貨車,回到沙灣。
這次意外之行,讓我增長了很多戶外探險的知識,也讓人生收獲了值得回味的快樂的美好片段,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覺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