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萬歷石刻 為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位于冷磧南1km之佛耳巖,刻于明萬歷22年(1599年)。
重修橋記造像碑 系1986年農(nóng)民建房時(shí)從地中掘出,現(xiàn)移存興隆觀音閣內(nèi)。碑身長方形,頂呈半園,中心有一觀音像,深浮雕。觀音雙手合十,交腳,須彌座,座上有淺浮雕紋。碑右記:“維萬歷三十四年歲次丙午仲春朔二月初一日重修龍定橋”,左為藏文。是縣內(nèi)保存最早的一通漢藏文石碑。
御制瀘定橋碑記 位于瀘定橋東端約十余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月初四日、由四川巡撫能泰、提督岳升龍立。碑面高4m,寬1.65m,碑面上方及左右側(cè)刻四條龍紋及祥云圖案。造型生動(dòng)。碑座1m。碑外兩側(cè)及頂端均鋃嵌薄墻保護(hù)。頂額原書“山河一統(tǒng)”四字,民國三十年(1941年)五月地震,頂額倒坍,嗣后屢修屢崩。1945年新修后,逐將碑額改書為“康熙御碑”。碑文記載了建橋起因、經(jīng)過、橋的命名和作用,日后的管理與維修等。
御筆“瀘定橋”碑 位于瀘定橋西頭,高2.47m,寬1.1m,頂端有“康熙御筆之寶”篆文方印,碑側(cè)及頂有薄墻保護(hù)。橫額原末題字,1945年培修御碑時(shí),將御碑上的“山河一統(tǒng)”四字移至此,并將詞序改為“一統(tǒng)山河”。
果親王詩碑 果親王允禮,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為果郡王,六年晉封為親王。雍正十二年(1735年)七月雍正派果親王去乾寧惠遠(yuǎn)寺經(jīng)辦七世****歸藏事宜,其于十月離京,十二月十九日抵打箭爐,次年閏四月回京。此君擅詩文,沿途均有吟詠。在此期間,果親王在瀘曾留有三通詩碑。它們分別是烹壩的“越大岡山”詩碑,咱里的頭道水詩碑(光緒初年被洪水淹沒)和化林坪詩碑。化林坪詩碑文革中被毀,原件無存,現(xiàn)有化林好事者按原詩文重新鐫刻一通立于化林北門大道旁。此外,境內(nèi)還有化林城隍廟碑,冷磧劉公德政碑、冷磧古碑,得妥鐵莊廟碑,以及1950年修建公路橋而立的大渡河橋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