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招商網訊:臺北市是臺灣的直轄市,亦為現今之臺灣政府所在地,自1949年底起成為臺灣中央政府所在地。其位于臺灣本島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人口在臺灣地區(qū)各縣市中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居全臺灣第一;臺北市與周邊衛(wèi)星市鎮(zhèn)所連結而成的臺北都會區(qū)是臺灣人口最多的都會區(qū),其作為臺北都會區(qū)的發(fā)展核心,亦是臺灣政治、文化、商業(yè)、娛樂、傳播等領域的中心。
臺北市的歷史始于1884年臺北建城,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舞臺,集許多臺灣文化與人文地景之大成,并與鄰近的東亞城市長年在國際競爭力等項目上互有高低、互見短長,是臺灣最國際化也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都市。
臺北歷史 外圍有護城河的臺北府城,標記為清朝各主要建筑根據記載[4],臺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占領臺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guī)模開拓,被統(tǒng)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臺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大佳臘”之后多寫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語“tagal”。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先是艋舺(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后是大稻埕(位于今大同區(qū)境內)后來居上,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后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1884年,臺北府城城墻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并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于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臺中市南區(qū))移至臺北,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
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臺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tǒng)理臺灣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tǒng)府廳舍)落成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臺北府城城墻及西門,以原臺北城范圍內的區(qū)域(日人稱為“城內”)作為中樞政府廳舍集中地,以及在臺日本人的商業(yè)活動地帶;利用拆除后的城墻原址辟筑4條3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tǒng),并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筑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設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臺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型態(tài)。1920年實施市制,與同時成立的臺南及臺中為臺灣最早的3個市。至二戰(zhàn)期間,美軍空襲臺北,造成破壞及市民傷亡。日本戰(zhàn)敗后,臺灣政府代表同盟國在當時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治時期劃下句點。
從貓空俯瞰臺北盆地及市區(qū)1945年,臺灣接續(xù)日本統(tǒng)治臺灣,臺北市繼續(xù)作為臺灣之政經中心,并在1949年臺灣政府因內戰(zhàn)失利而退守臺灣后成為中央政府駐地。1940年代末期至1950年代初期之間隨著臺灣政府來臺的200萬軍民,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都使得臺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結構趨向多元化。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區(qū)、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發(fā)區(qū)域原先以“三市街”為中心,集中于建國南北路以西的舊市區(qū),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向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67年,臺灣政府將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同時將部分原屬臺北縣的衛(wèi)星市鎮(zhèn)納入轄區(qū)。
1970年代與198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臺北市邁入都市開發(fā)的高度發(fā)展期,城市的商業(yè)重心也從此時開始逐漸向東移至東區(qū),“三市街”所在的西區(qū)相對顯現出發(fā)展衰退的態(tài)勢;伴隨高度發(fā)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但大眾捷運系統(tǒng)遲至1988年才建設,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1990年代之后,市區(qū)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公車專用道、捷運第一期路網等交通建設陸續(xù)完成,相當程度地紓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qū)開始快速發(fā)展,成為臺北市的商業(yè)中樞,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qū),包括西門町、大稻埕等聚落也開始進行更新計劃。進入21世紀后,臺北市陸續(xù)主辦第21屆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2011年世界設計大會等大型國際活動,加上曾為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的落成,也增加臺北市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強化臺北市作為臺灣首要都市的地位。不過,如何兼顧傳統(tǒng)社區(qū)或商圈的整建,與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課題。
臺北市設立始年 1920年
臺北市政府所在地 信義區(qū)市府路1號
總面積 271.7997[1]平方公里(臺灣的第16位)
總人口 2,671,006[1]人(2012年11月)(臺灣的第4位)
都會區(qū)人口 約8,000,000人 密度 9,827.11人/平方公里
坐標:25°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25.033; 121.633
臺北市著名景點: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臺北捷運劍潭站、臺北市夜景、圓山大飯店、遠企中心辦公大樓
市象征 市花:杜鵑花
市樹:榕樹
市鳥:臺灣藍鵲
臺北市政府網站 www.taipe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