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jīng)103°03′~ 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縣、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qū)、巧家縣,北與魯?shù)榭h接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8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8公里,國土面積5854平方公里,山區(qū)占95.7%?h城鐘屏鎮(zhèn),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區(qū)254公里,距省會昆明273公里。
會澤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典型的山區(qū)農(nóng)業(yè)大縣。省列為肉牛羊、商品豬、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大型企 業(yè)—云南會澤鉛鋅礦的鉛鋅產(chǎn)量居全國同行業(yè)前六強,鍺的產(chǎn)量和質量居全國之首。精品“小熊貓”卷煙十分走俏。兩個黑頸鶴自然保護區(qū)是云南最大的黑頸鶴種群棲息地。世界有名的蔣家溝泥石流,是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標本。
位置面積 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jīng)103°03′~ 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縣、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qū)、巧家縣與四川省會理縣隔江相望,北與魯?shù)榭h接壤?h境東西最大橫距8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8公里,國土面積5854平方公里,山區(qū)占95.7%。縣城所在地金鐘鎮(zhèn),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區(qū)187公里,距省會昆明205公里。
會澤縣名為雍正五年 (1727 年 ) 東川知府黃士杰所命。會澤一詞,含義豐富,有三種說法。一說,東川知府義寧認為,會、惠相通,為惠澤于民之意。一說,是因境內小江,金沙江、牛欄江數(shù)水交匯而得名,詞意本身就有匯集百川,澤潤天下之意!爸蔚嵊猩普⒆o國立奇功”的近代名人唐繼堯創(chuàng)立的云南第一所現(xiàn)代高等學府—東陸大學(今云南大學),就以“會澤百家、至公天下”作為校訓沿用至今。一說,是因會澤的地理位置位于“會川都督府以東(東川),府治臨澤”得名。 會澤 開發(fā)歷史悠久,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瑯縣,屬犍為郡。隋朝屬恭州地。唐初設唐興縣。南詔置東川郡。大理國設東川大都督。元代為東川路。明朝時為東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隸云南省,開置會澤縣駐巧家,翌年遷到鐘屏。民國二年(1913年),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1927年又復會澤縣。1947年屬曲靖專署。新中國后改屬昭通專署;1958年10月撤會澤縣并東川市;1964年12月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地區(qū)至今。 會澤秦漢時為古夜郎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會澤曾因銅礦的開采冶煉鑄幣而鼎盛一時。東漢時期,會澤鑄造鍛打的"堂瑯銅洗"聞名遐邇,銅洗的銘文和圖案,為滇中最早使用漢文字的實物,是研究中原漢文化對云南影響的實物。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會澤因礦冶業(yè)的興旺而鼎盛一時。東漢時期,會澤鑄造鍛打的“堂瑯銅洗”聞名遐邇,銅洗的銘文和圖案,為滇中最早使用漢文字的實物,是研究中原漢文化對云南影響的詳實資料。到了明朝,會澤的銅、鉛進入了有一定規(guī)模的開采時期,現(xiàn)存的一枚直徑57.8厘米,重41.4公 斤,鑄有“嘉靖通寶”的開爐紀念幣,不論從直徑和質量上,都堪稱世界古金屬錢幣之最。
會澤的文化,以它的多元性獨樹一幟,據(jù)彝族歷史文化學家劉堯漢先生考證,會澤是彝族起源和發(fā)展的中心區(qū)域,彝族共祖阿普都木的“向天墳”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會澤。清初,中原漢族大量進入會澤,帶來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漢文化、贛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閩文化、川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爭奇斗艷,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十省不同風格的會館建筑,多種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長又結合當?shù)貙嶋H建蓋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風民俗及民族風情,響徹壩子的彝族海腔,街頭巷尾的小唱燈,苗族同胞的蘆笙舞會,道教的洞經(jīng)音樂,無不透出會澤多元文化及民族風情的品格和韻味。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因清政府對銅的大量需求,會澤在銅的開采、冶煉、鑄幣、運輸?shù)确矫媸r空前,每年運往京城的銅,額定數(shù)為633萬斤,會澤縣城因此被冠以"萬里京運第一城"的美名。由于銅礦開采、冶煉、鑄幣、運輸?shù)呐d旺,吸引了贛、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商賈,云集到會澤,使會澤縣城至今仍遺留有會館、寺廟100余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商文化和會館文化。 清朝末年,會澤的經(jīng)濟在國家的內亂外患中走向衰弱,但成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東川礦務股份公司,是云南最早的招集商股實行資本組織形式的地區(qū)之一,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會澤社會進步及思想開放方面的情況。正因為如此,會澤就有一大批莘莘學子沖破世俗的觀念,赴日留學,學成回國后,為當?shù)丶霸颇系慕?jīng)濟和教育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特別是唐繼堯、黃毓英、鄧泰中等人,在國家和民族處于重要關鍵時刻的重九起義和護國運動中,站在時代前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會澤的經(jīng)濟、教育和文化孕育了一代名人,這些名人也將為會澤名城增輝添彩。
1935年紅軍長征時,以羅炳輝為軍團長、何長工為政委的紅九軍團過會澤,1500余名會澤兒女參加紅軍,會澤從此與紅色結緣,毛澤東抒寫長征的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烏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述了紅軍長征過會澤時,紅軍將士們面對長征遇到的千難萬險所表現(xiàn)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歷盡的千辛萬苦。紅色文化由此注入會澤文明的河流,成為會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澤,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繁榮的經(jīng)濟在云南九個歷史文化名城中獨樹一幟。而今,會澤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所點燃的文明之火將以燎原之勢,不可遏制的散播開來。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將為會澤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騰飛奠定堅實基礎。曾經(jīng)商賈云集的會澤如今雖無"會集八方"的空前盛況,但會澤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已日臻成熟。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初步計劃,逐步將會澤打造成"一城一鎮(zhèn)一村"的旅游發(fā)展模式,"一城"即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會澤、"一鎮(zhèn)"即文化古鎮(zhèn)娜姑鎮(zhèn)、"一村"即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娜姑鎮(zhèn)白霧村。
編輯本段行政區(qū)劃
2009年,轄金鐘、大井、娜姑、迤車、樂業(yè)、者海、礦山、待補8個鎮(zhèn)和紙廠、馬路、火紅、新街、雨碌、大海、魯納、老廠、上村、五星、駕車、大橋、田壩13個鄉(xiāng),下設365個村民委員會、15個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