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建置歷史悠久,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取名博南縣,屬永昌郡管轄。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縣。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大理地區(qū)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至今。
永平是一個山區(qū)民族縣。在全縣總面積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壩占6.2%。2005年末,全縣實有耕地面積22.9萬畝,人均1.57畝。永平境內(nèi)居住著漢、彝、回、白、苗、傈僳等22個民族,2005年末全縣總?cè)丝跒?7.4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6.9萬人,占全縣總?cè)说?9.6%,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永平地理位置優(yōu)越。永平地處東經(jīng)99°17′~99°56′,北緯25°03′~25°45′,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鄰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寧,西接保山,北連云龍,下轄博南鎮(zhèn)、龍門鄉(xiāng)、杉陽鎮(zhèn)、廠街鄉(xiāng)、水泄鄉(xiāng)、北斗鄉(xiāng)、龍街鎮(zhèn)4鄉(xiāng)3鎮(zhèn)72個行政村、1個社區(qū)、1230個村民小組、1543個自然村。其中,北斗、廠街、水泄三個鄉(xiāng)都是彝族鄉(xiāng),彝族占總?cè)丝诘?4%以上。縣政府駐地博南鎮(zhèn),東距昆明400公里,距大理市72公里,西距保山市74公里,地處昆明至畹町、大理至保山的中間地段,320國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永平地形地貌獨特,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永平境內(nèi)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錯,較大山脈有博南山和云臺山兩大山系。最高點為青龍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點魚壩坪坦,海拔1130米;縣城中心海拔1620米?h內(nèi)主要河流銀江河由西北向東南橫穿縣境,銀江河之東順濞河以西是云臺山,銀江河之西、瀾滄江以東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夾兩山”,高山、河、谷、壩子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由于海拔高低差異大,“立體氣候”特征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全縣多屬亞 熱帶季風(fēng)氣候,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時,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
永平自然資源豐富,物產(chǎn)眾多。礦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銅、鈷、銀、錫、砂金、鉛、汞、褐煤、磷、硅、水晶、高嶺土、石灰石等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12種。其中褐煤儲量3200萬噸,銅儲量203.66萬噸,高嶺土儲量2800萬噸,花崗巖儲量20萬立方米。植物資源有云南松、華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鵑、山茶、香樟、楠木、紅椿、梨、桃、梅、花紅、石榴、香櫞、核桃、花椒等。境內(nèi)寶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內(nèi)高等植物達(dá)89科360余種,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遺留下來的水清樹、闕氏木蘭(本蓮花)、杜氏木蓮、爬地柏等。藥用植物有沙參、防風(fēng)、黃連、芍藥、貝母、百合、龍膽草、天麻、天門冬、草烏等;菌類植物有雞棕、松茸、木耳、香菇、干巴菌、牛干菌、奶漿菇等。野生動物資源有狗熊、野豬、豪豬、豹、狼、獐、狐貍、巖羊、猴、穿山甲、飛鼠等;禽類有竹雞、錦雞、鳳凰雞、鸚鵡、孔雀、啄木鳥等。永平特產(chǎn)眾多,主要有薄殼大泡核桃、臘鵝、花椒、雞棕、松茸、蜂蜜、香菌、云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張、泡辣子等。
永平文化底蘊深厚。1993年5月發(fā)現(xiàn)并開始發(fā)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云南境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發(fā)掘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內(nèi)蘊十分豐富。石器均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錛、石刀、石鐮、石鏃等;陶器均為手制的陶罐、陶尊、陶壺、陶缽、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新光文化遺址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每一個時期都代表著同一種文化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被專家稱為“新光類型”,對研究云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成因、我國古代邊疆地區(qū)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對云南邊地文化的影響、東南亞國家之間古代文化的關(guān)系、古文化族屬、云南青銅文化的起源問題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史學(xué)價值。此外,長期以來,永平便一直是內(nèi)地通往邊疆及東南亞國家的重要交通門戶。具有“西南絲綢之路”盛譽的博南古道,就是以境內(nèi)著名的博南山來命名的。它的出現(xiàn),比北方的“絲綢之路”還要早兩個多世紀(jì),是我國溝通內(nèi)地和邊疆,通往南亞和西亞以及歐洲的國際性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