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 《樂清縣志)記載:甌海之岸深洋極多,凡賊寇登陸,每于樂之蒲歧、 黃華關、石馬。從東漢開始樂清就有了海防設施。宋帝建炎南渡,樂清海防更加嚴密,溫州分十三砦,樂清的館(館)頭、大荊、北監(jiān)、白沙都有砦的設置。白沙還設巡檢司往來策應。元朝,樂清設萬戶府、千戶所。倭患始于元朝,到明朝,倭患頻仍,海防進一步完善,沿海設衛(wèi)、所,造戰(zhàn)艇。 嘉靖間,浙江省設四參(將)六總(兵),溫州派有一員參將,統(tǒng)轄三個衛(wèi)。蒲歧所駐過一個參將,三位巡檢司,直轄玉環(huán)島、披山島,意在使倭寇不敢人內洋。
倭寇乘茅苫船,從日本出發(fā),乘東北風而來。一見江浙交界的陳錢山、馬跡山、大洋山三島,知道臨近中國,在這三個島泊船汲水后,一潮工夫便可到達樂清等地搶掠。
鑒于上述敵我形勢,在軍事報警通訊技術不發(fā)達的時代,烽火臺應時出現(xiàn)了,起了重大的軍事作用。
明朝,樂清有烽火臺十九座。磐石衛(wèi)七座:洋田、池岙、日團、三嶼、沙角、章岙、雙峰;后所(后千戶所)四座:歧頭、白沙、平心、嶼山;蒲岐所八座:雙陡門、東山、南浦、前塘、后塘、下山頭、鏵鍬、婁岙。外加轄臺二座:下堡、高嵩。以上烽火臺(包括轄臺)全設立于明洪武二十年(1787),當時信國公湯和視察樂清沿海,加強了防務。
到了清朝,經過調整,設有十七座烽火臺(墩臺)。其中,包括清江的轄臺二坐:梅嶼山臺、江巖山臺;水漲的轄臺三座:北峰峙臺、火燒潭草臺、陡門草臺。此外,還有白箬嶺臺、姚頭山臺、西店嶺臺(在芙蓉)、?谂_(在芙蓉)、樸頭山臺、蔡岙山臺等等。
綿延百余里的樂清海岸線上,密布了烽火臺、轄臺,想見歷代誨氛的不靖,外國威脅相當嚴重。當憤怒的烽火直沖長天,熱血的兵民奮起迎戰(zhàn),烽火臺下演出中華兒女的幾多壯烈活劇,每一座烽火臺都成了歷史的見證。
至今,這些烽火臺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成了歷史的陳跡,幾乎全部毀壞湮沒。有的僅留亂石基礎,有的僅是一堆亂草。唯有蒲岐下堡(岐山)的烽火臺完整地遺留下來。外圍砌石完好,視野遼闊,形勢險要。底部方形,每方長達六點四米,頂呈圓形,直徑二點七米,噴火口形狀鮮明。西側有四棟三進石柱穿斗梁兩縫架建的轄臺,系哨兵宿舍和堆放燃料的庫房。這個烽火臺成了最珍貴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