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分布
生活在中亞的維吾爾人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從新疆南部喀什噶爾地區(qū)遷往費爾干納盆地的維吾爾人后裔,另一部分是從新疆北部伊犁地區(qū)遷往俄國謝米列契(七河)地區(qū)的維吾爾人后裔。在一九二一年俄蘇統(tǒng)一對維吾爾人的稱謂之前,他們分別被稱為“喀什噶爾人”和“塔蘭奇人”。
多居住在哈薩克斯坦,目前是該國人口第七的民族。
大散居,小聚居。
與其他民族相比,城市化程度較低。原因:(1)本身具有農業(yè)傳統(tǒng)。(2)最初被沙俄作為農業(yè)移民引入,且多被安置在落后、偏遠、未開發(fā)的地方,被迫聚族而據(jù)建立農業(yè)居民點。與其他民族和城市居民交往少。而且,偏遠地區(qū),城市化進程本身就慢。在蘇聯(lián)時代,全蘇實行專業(yè)化分工,事實上也對一些民族實行了專業(yè)分工,原本擅長農業(yè)的維吾爾人仍然主要承擔農業(yè)勞動,進一步強化了歷史形成的格局。
二、人口變遷
1897年,人口統(tǒng)計:哈薩克和吉爾吉斯共有塔蘭奇人55815
1905年,人口統(tǒng)計:七河塔蘭奇人20032
1917年,俄國農業(yè)資料:俄境內塔蘭奇人60988人,喀什噶爾人39528,共計100516
1926年,人口統(tǒng)計,全蘇維吾爾人10.88萬
機械增長:戰(zhàn)后,俄國大量招募新疆居民赴中亞做工,其中大部分為務農的維吾爾人。流量頗大。據(jù)俄國資料記載,1911至1913年,“每年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喀什噶爾人往費爾干納做季節(jié)工”,1914年約四萬人。上述1917年俄國農業(yè)資料均將其計算在內。后來,民國政府關閉邊界,禁止新疆邊民赴中亞做傭工,導致季節(jié)工數(shù)量變少。
1939年,全蘇人口統(tǒng)計:維吾爾人口比1926年明顯減少。
1934至1938年,肅反擴大化,少數(shù)民族干部被大量清洗,跨界少數(shù)民族受影響尤甚。在此情況下,相當一部分中亞維吾爾人回到新疆。三十年代初,蘇聯(lián)實行公民身份證制度。受政治氣候影響,在民族藉屬登記時虛假填報現(xiàn)象比較明顯,一些弱小民族被迫填報成大民族。中亞維吾爾人也填報為所居住共和國的命名民族或其他相近的操突厥語民族。農業(yè)集體化,饑餓死亡以及外遷。
戰(zhàn)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亞人口爆炸,維吾爾人口也快速增長。原因:經濟發(fā)展。當局鼓勵生育。維吾爾人有多生育的傳統(tǒng)。誘騙中國邊民移居。
1959:9.5萬
1970:17.3萬
1979:21.1萬
1989:30.0萬
蘇聯(lián)解體,經濟下滑,導致出生率下降。除此之外,維吾爾人口基本未受其他影響。
三、其他
語言:雙語:本族語與俄語/所在國國語
宗教:與游牧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等相比,定居的維吾爾人受伊斯蘭影響更大。
維吾爾人遷往中亞的歷史
按照時間順序,維吾爾人遷往中亞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上半葉,部分喀什噶爾人在數(shù)次“和卓之亂”中遷往費爾干納
第二階段,一八七七年,部分維吾爾人隨白彥虎余部進入中亞
第三階段,一八八一~一八八四年,部分伊犁人被沙俄脅迫遷至謝米列契
第四階段,民國初年,部分維吾爾人赴俄屬中亞做工
第五階段,一九六二年,蘇聯(lián)挑動伊犁、塔城邊民越境進入中亞現(xiàn)在中亞維吾爾人的主體是第三階段移民的后裔。一、歷次“和卓之亂”和卓,意為“穆圣后裔”,是十四世紀興起于中亞布哈拉(河中)的一個伊斯蘭教派的教主的自稱。一五四一年,該教派分裂為白山派和黑山派兩個派別,兩派的爭斗逐漸轉移到當時南疆的葉爾羌汗國境內。一六七八年,北疆的準噶爾部以白山派阿帕克和卓為向導,以阿帕克和卓的白山派信徒為內應,攻滅了葉爾羌汗國。準噶爾的戰(zhàn)略重點在蒙古地區(qū),對天山南路的回疆只是通過阿帕克和卓進行間接統(tǒng)治。一七〇〇年,阿帕克和卓的孫子阿哈瑪特圖謀擺脫準噶爾的統(tǒng)治,被察覺,遂被擒解到伊犁軟禁。阿哈瑪特在伊犁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波羅泥都,次子霍集占,就是有名的“大小和卓”。一七五五年六月,清軍平定準噶爾。清朝派大和卓波羅泥都前往莎車,統(tǒng)治天山南路,留小和卓霍集占在伊犁管理當?shù)氐哪滤沽帧H齻月后,準噶爾余部阿睦爾撒納起事反清,小、大和卓也先后追隨。戰(zhàn)事持續(xù)近四年,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大小和卓的叛亂平定,兩人均被處死。大和卓年方四歲的長子薩木薩克逃往費爾干納的浩罕汗國。中國方面記載,與其同行的只有“妻孥舊仆三四百人”,俄國方面的實地調查則顯示,“喀什噶爾和卓家族有二百余人居住在浩罕和馬爾格蘭”,基本一致。此時的浩罕立國不久,統(tǒng)治僅限于費爾干納中心地帶。浩罕汗無力抵抗追擊的清軍,被迫臣服,成為清朝的藩屬。而避難于浩罕的和卓殘部在浩罕汗國的庇護下,一直尋找機會東山再起。一八〇〇年起,浩罕逐漸強盛,而清朝則開始衰弱,浩罕開始不斷策動和卓入疆作亂。隨著沙俄勢力深入中亞,浩罕汗國內部動蕩不已。為了擺脫國內的困境,浩罕加大了支持和卓后裔的力度。從一七六〇年到一八二〇年,南疆在清朝統(tǒng)治下基本保持了穩(wěn)定。從一八二〇年代開始,和卓殘余勢力在浩罕汗國(以及背后的英俄兩國)支持下對新疆進行了一系列武裝入侵,其中危害最深、影響最大的是一八二六年的張格爾事變。張格爾是薩木薩克的兒子,生于浩罕,從小在阿富汗接受英國人教育。一八二六年,浩罕汗與張格爾聯(lián)兵進攻喀什噶爾,煽動當?shù)鼐用駥Α爱惤掏健边M行圣戰(zhàn)。在當?shù)乇窈颓遘姷穆?lián)合打擊下,很快失敗,張格爾本人被擒,解送北京后被處死。此后,其殘部裹脅部分喀什噶爾人進入浩罕。清朝數(shù)次要求浩罕交出和卓后裔,未果。張格爾之亂平息不久,一八三〇年,其兄玉素甫隨浩罕三萬軍隊入侵南疆,歷時兩個多月才被平息。另一次對維吾爾人移民關系重大的事變是一八四七年的七和卓之亂,這次為首的是張格爾的哥哥玉素甫的兒子卡塔條勒及其堂兄倭里罕。叛軍約有千余騎兵,從浩罕出發(fā),進攻喀什噶爾,并得到居住在喀什噶爾的浩罕商人的內應。和卓軍在清軍打擊下,很快失敗并逃歸浩罕,但沿途裹脅了數(shù)萬當?shù)鼐用,路上死亡慘重。據(jù)俄國學者實地調查,一八五〇年代后期時,在浩罕的喀什噶爾人約有八萬五千人,多為白山派,并形成了一些較大的居民點。一八七六年二月,浩罕汗國變成了沙俄的費爾干納省,遷居到費爾干納的喀什噶爾人從此陷入了沙俄的殘暴統(tǒng)治。不過,經過百余年,許多維吾爾人被迫更改了族屬,也有的與周邊民族自然融合,以至于他們的后裔在當代中亞維吾爾人中不占多少比例。第二階段,隨白彥虎余部進入中亞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白彥虎部在清軍追擊下進入新疆,并投入阿古柏一方。一八七七年九月,阿古柏于庫爾勒服毒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爭王位而內訌。其長子伯克胡里稱王于喀什噶爾,隨后同白彥虎、馬壯等從喀什噶爾西逃入俄境。史載,白彥虎自入疆至入俄,轉戰(zhàn)新疆的四年內,“盡迫各回隨行”。戰(zhàn)后,清廷將流落各地的維吾爾人送回原籍,但還是有一些維吾爾人隨白彥虎部進入俄國,具體數(shù)量已不可考。一份俄文檔案稱,有三千“薩爾特人”進入俄境。此數(shù)字極不準確,但與漢文史料對比,說明白彥虎殘部中確有維吾爾人隨行。另據(jù)漢文史料記載,在白彥虎部從喀什噶爾進入俄境的整個過程中,不斷有維吾爾人向清朝官方報告白彥虎部蹤跡,由此推測,載白彥虎部入俄境后,其隊伍中也許有維吾爾人仍與新疆方面保持著聯(lián)系。第三階段,根據(jù)《伊犁條約》被沙俄脅迫遷至謝米列契這一階段持續(xù)時間長,移民人數(shù)多。這些伊犁人的后裔是現(xiàn)在中亞維吾爾人的主體。一八五〇~一八五四年,沙俄強占原屬中國的伊犁河南岸的土地,建立維爾內鎮(zhèn)(今阿拉木圖)。
一八六七年,沙俄在原屬中國的伊犁北部的七河地區(qū),建立了以維爾內為中心的謝米列契省(漢譯七河。。
一八七一~一八八二年,沙俄占領整個伊犁地區(qū),后來被迫歸還中國部分伊犁。
一八八一年二月,中俄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其中規(guī)定:伊犁居民若愿意遷居俄國并入俄藉,均聽其便。愿遷居者,自交接伊犁之日起,一年之內攜帶財物遷居,中國官員不得阻攔。另外,為了安置入俄藉而失去中國境內土地的伊犁居民,伊犁西邊地方也要歸俄國管屬。
但俄國并未遵守條約。一八八二年二月,中俄交接殘缺的伊犁,而此前已有一百多戶伊犁維吾爾人被迫遷入俄境。從一八八一年到一八八四年,俄國采取武力逼迫和經濟破壞等方式把伊犁居民整村成批地遷往俄屬中亞。條約所規(guī)定的“自愿”、“在交收伊犁之日起,一年限期”完全沒有起到作用。被迫遷入俄屬謝米列契的伊犁維吾爾人的數(shù)量,按照俄國資料,在四萬五千到八萬三千不等。后來,不斷有維吾爾人因不堪壓迫從俄境逃回中國境內。沙俄當局為什么要從伊犁掠奪人口?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經濟利益。政治上,強迫伊犁居民遷居俄屬中亞,使原本聚居于中國境內的維吾爾、回等民族被人為肢解,既削弱了中國邊疆地區(qū)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也增強俄國邊境實力。另外,強迫遷移造成大量離散家庭“半家戶”,俄國希望通過親人之間的聯(lián)系,保持俄國在伊犁地區(qū)的影響。經濟上,沙俄不斷向東擴張,邊疆地區(qū)地廣人稀的矛盾日益明顯,需要大量補充勞動力來開發(fā)處女地。一八八一年,沙俄開始試圖向中亞大規(guī)模移民,但事實表明,俄國內地移民數(shù)量增長緩慢,而且俄羅斯和哥薩克移民農業(yè)技術不高,破壞了七河地區(qū)地原本十分薄弱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而作為定居的農業(yè)民族,維吾爾人具有精湛的農業(yè)和園藝技術,以人工灌溉為農業(yè)基礎。這種情況下,俄國決定從中國伊犁掠奪人口。從一八八一年開始,幾乎所有的維吾爾移民都被強行散居在沒有灌溉系統(tǒng)的地方,維吾爾人被迫參加修建各種水利灌溉系統(tǒng)工程。
中亞維吾爾人實例:包爾漢
一八九四年十月三日,包爾漢出生在俄國喀山省特鐵什縣阿克蘇村。
在包爾漢十二、三歲時的一個春天,爺爺郭拜都拉給他講述了家族歷史。爺爺說,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在遙遠的中國,那里有一條大河叫阿克蘇河,那才是真正的阿克蘇河。包爾漢的爺爺?shù)臓敔斀信晾幔蚍纯拱鸵赖膭兿鲏浩,遭到清軍?zhèn)壓,便帶領全家和二十多戶村民逃往俄國。帕拉提死在半路上,其余人被俄國當局送到這里開荒種地。為了紀念故鄉(xiāng),人們把這個村子叫做“森林阿克蘇”。
爺爺還把帕拉提用過的長矛找出來給包爾漢看,并希望包爾漢能上學讀書,有朝一日能夠回故鄉(xiāng)去,看看故鄉(xiāng)的親人。
這一帶塔塔爾人很多,大家一起相處從事伐木勞動,但我們并不是塔塔爾人。
【以時間推算,帕拉提等人進入俄國大概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但不能確定具體時間和原因。從郭拜都拉指出“我們不是塔塔爾人”,說明當?shù)卮蟛糠志S吾爾人已經逐漸融入當?shù)鼐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意識。事實上,包爾漢的媽媽就是當?shù)氐乃柸。?/FONT>
當時只有特鐵什縣種胡蘿卜,據(jù)說種子是祖先從新疆帶去的。到附近各地賣胡蘿卜是特鐵什縣人的一項副業(yè)收入!具@驗證了維吾爾人的農業(yè)傳統(tǒng)!
包爾漢的舅舅在喀山做面粉生意,包爾漢后來去喀山投奔舅舅,同時在喀山上學。因為經濟原因,上學不長時間就去一家書店做學徒。一九一一年十月,包爾漢進了另外一家在斜米(就是謝米列契)的商行工作,并一九一二年九月到這家商行在烏魯木齊的分行-天興洋行去工作。
一九一四年,包爾漢向民國政府內務部提出申請,恢復了中國國籍。一九二二年,包爾漢又把父母河兩個妹妹接到烏魯木齊。從此全家人在故土定居。
當年維吾爾人的同鄉(xiāng)觀念相當濃厚,不僅哈密、吐魯番、喀什等地人的同鄉(xiāng)地域觀念強,就是同屬喀什地區(qū)的喀什人和阿圖什人也壁壘鮮明、互相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