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位于淮河中游、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是未來“南水北調(diào)”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
這次來洪澤湖,主要是想看看已有千年歷史的洪澤湖大提。
洪澤湖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漢代以后稱破釜塘,隋代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在淮陰以下奪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于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宣泄不暢,淮水匯聚,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
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F(xiàn)在湖區(qū)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qū)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zhèn),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fā)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歷史悠久的洪澤湖,給人們留下很多寶貴景點,現(xiàn)代肖草《七絕•洪澤湖》詩:“洪澤濟世數(shù)千冬,道砌懸湖亙長龍;秋月映輝姿菡萏,云霞飛渡起蒼穹”生動地描述了洪澤湖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美的景象,可供當今的旅游者一飽眼福。
可惜這個時候除了滿眼的湖水,什么都看不到。其實一只漁船都沒有看到,出了避風(fēng)港內(nèi)的那些,看起來沒有那么大的風(fēng)嗎?記得前段時間洪澤湖被風(fēng)吹沉了幾只漁船,是不是和有關(guān)這方面的檢查有關(guān)。
有著1800年歷史的防洪屏障,宏偉的土堤,壯觀的石墻,青翠的綠柳,遠遠望去宛如一條移游欲飛的巨型青龍。那茂密的林蔭,新鮮的空氣,清脆的鳥鳴,和煦的湖風(fēng),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曠神怡,流連往返。
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與都江堰齊名,全長67.25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洪澤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于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洪澤湖被稱為人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