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海虹老人”的幾位年輕人來張浦考察已二十余天,引薦來
連著幾天,總是下雨,澆得大家心里悶悶的,腦子里昏咚咚的。路橋工程暫時都暫時停了下來。星期天,招商部、工程部的小伙子們在辦公室里,一臉的愁云慘霧。回想著接待“海虹”時的枝枝節(jié)節(jié),實在是無懈可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扣得很到位,每一個細節(jié)都比較圓滿。而這“風箏短了線”,大有一去不返的態(tài)勢。我們突然醒悟:這“招商”難道是“等魚上鉤”“守株待兔”嗎?!孫書記一再告誡大家,天下不會掉餡餅,要善于并勇于主動出擊。于是,我一拍大腿,朝小王、小龔兩位助手一揮手,同志們,東進上海,找W女士去。
但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困惑了我們,W女士來張期間留給我們的竟然是一張“海虹”公司的香港名片,而她家卻住在上海。偌大的上海,怎么找?在車上。我們苦苦回憶,尋找線索。突然,小龔說,上
到了大木橋,我們的興奮頓時一丈水退了八尺。那是一個十字路口,三個角都是規(guī)模較大的住宅區(qū),要在這里把W女士的家找出來,簡直是“生芝麻堆里找熟芝麻——休想”。一不做二不休,死馬得當活馬醫(yī),豁出去了。我們決定一個一個小區(qū)找,一幢一幢樓房“地毯式搜查”。雨越下越大,我們?nèi)嗽谛^(qū)里扯起大嗓子,沿著樓號呼喚著W女士的名字,大有“男高音”的氣勢,過路的居民以為我們丟了孩子,樓里的人以為我們在吆喝著收破爛。但“搜索”了兩個小區(qū)后,均無結(jié)果,我們的希望全寄托在第三個小區(qū)里。功夫不負有心人,當“男高音”們呼喚到第三個小區(qū)的第四幢樓房時,從第三幢樓房三樓的北窗戶伸出一個我們熟悉的臉龐,“誰?誰找我?” 我們頓時興奮地大叫了起來:“W女士。!”此時此刻,我們的身上都已濕透,激動的臉上掛下來的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
在W女士家,W女士象看“天外來客”似地驚訝地看著我們,她無法理解我們竟然在茫茫大上海找到了她的家,難以想象竟用這樣的方式找到了她,并十分佩服我們僅靠“大木橋”這唯一的線索鎖定了目標。W女士感動了。她坦言道:事實上,我引薦“海虹公司”同時考察了幾個地方。說實話,條件最好的不是你們鎮(zhèn)。但今天你們以這樣出奇制勝的方式頂風冒雨找來,我被你們感動了,也被你們征服了,人是要有精神的,有了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我相信你們。
后來,在W女士的竭力推薦和鼎力相助下,“海虹公司”終于在張浦落戶了。而 “風雨中呼喚‘海虹’”的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也已深深地滲透到日后的招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