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哨子”是修水的地方小吃,“哨”字應該是“食”字偏旁, 那個“哨子”的“哨”(shao)字是方言,普通話中沒有這個字的。
修水哨子是修水縣一種歷史悠久而富有特色的美味食品。凡到修 水的人無不想美餐一頓哨子,而好客的修水人常以哨子佳肴來禮待自己的客人。只要是親口嘗過哨子的人,又無不為其皮嫩、餡香、爽口而稱贊不絕。
說起“修水哨子”的來歷,修水群眾中還留傳著一段極為美好的佳話。相傳夏禹時代,修水地區(qū)山洪瀑發(fā),農田、村莊被毀,作物顆粒無收,農民靠上山采野菜野果為生。后大禹來到修水,組織群眾治理好了水患。當?shù)厝罕娛指兄x大禹治水的功績與恩德,可在那荒年災月里又拿不出好東西來供獻。大家想到治水期間,多少個日日夜夜,大禹和群眾一起辛勤治水,連餐飽飯都沒有吃過,很是過意不去。當時面對山高林密,有位老農提出,大家上山搞點野味來為大禹送行,略表心意。於是大家商量好后,就一邊派人上山挖野山芋,一邊派人打野獸。就這樣把挖來的野山芋煮熟做成皮子,把野獸肉切作餡子,包成一種食品,外形上尖下圓,取名為哨子,上奉大禹。大禹和大家吃后覺得味道很不錯,從此修水人會做也愛吃哨子,自古至今,代代相傳,而且越做越好吃,成為修水食品一絕。
現(xiàn)在每當逢年過節(jié),親朋往來,重大喜慶,修水人都作興哨子,以示慶賀和款待親朋。不過時至今日修水人吃的已不再是用野山芋和野獸肉做的哨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哨子的用料也越來越講究,在制作上也大大作了改進。
現(xiàn)在常吃的修水哨子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剝去毛芋的外邊毛皮,再將新鮮的家種毛芋(又稱芋頭)洗凈入鍋煮熟,,等其涼至20-25攝氏度左右,把其攪成糊狀;再將新鮮的紅薯粉(每斤毛芋配三兩左右)拌入毛芋糊中,在攪拌時加入些香油(油的配量一般以每斤毛芋 3-5錢左右),拌成的料以軟而不粘手為宜,拌好料后放置待用。拌完毛芋料再配制餡子。愛吃甜食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餅、桂花等加一定的化豬油或香油調制。愛吃咸食者可用臘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蝦仁等配料制成。等兩項料餡備好后,就可做哨子了。包時先把毛芋料捏成小圓團,大致像普通包子的包法,把制成的餡子包在中間,外型包成上尖下圓,表面不得有裂縫。最后就是上籠蒸熟。蒸時先將鍋內水燒沸,水量以覆蓋蒸籠底層為宜,將裝好的蒸籠放入鍋內,用大火蒸15-20分鐘左右即熟。蒸熟后的哨子又軟又香,趁熱裝盤可食。
當然修水哨子僅是我們介紹的傳統(tǒng)美食,欲知其味,還得到修水去親口品嘗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