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宗傳明的科研之路是幸運的。他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長遠研究目標,多年來能夠不斷取得各種突破,得到了很多前輩的提攜和幫助,獲得國內外學界的高度認可,也同時享有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名譽。
平心而論,工作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科學家,都恐懼自己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投注于科研的心血未能成功被歷史記錄,甚至最終成為一場白操勞。但要達成這種美好的愿望真的很難,像宗傳明這樣能夠被人類社會所筆錄和記憶的優(yōu)秀科學家實屬鳳毛麟角,所以這樣的宗傳明也更容易成為很多人眼中“幸運”的寵兒。
不過,細讀宗傳明的故事就能明白,在他看似順遂的科研人生里,每一步都刻下了太深的“腳印”。從1991年確立目標到2014年論文發(fā)表,整整23年間,他走出的自己這條人生曲線,要比很多人顯得更直、更清晰。23年光陰,有誰能像他那樣堅持堅守,何況是枯燥無味復雜深邃的數學之路。
《荀子·勸學》講:“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碧拱讈碚f,正是宗傳明耐得住寂寞、敢于長年堅守的恒定毅力,才最終能夠引得來成功的水到渠成。
從古至今,無數典籍都在強調“鍥而不舍”的重要性,如果把它看做邁向成功的一種“身法”,宗傳明顯然是運用自如的,并且他還用23年堅持向20世紀數學難題制高點發(fā)起挑戰(zhàn),詮釋了更深的一層“心法”——身為一名科學家所應具有的堅定和純粹。
由此遙想90多年前愛因斯坦在普朗克60歲生日的慶祝會上發(fā)表演講,探討“探索的動機”。他說,科學殿堂里有些人是來玩兒的,有些人是來爭取功名的,他們對科學殿堂的建筑有很大貢獻,但也隨時可能離開殿堂,去做別的快樂而且功名的事情,他們的選擇取決于環(huán)境。除去這兩種人,科學殿堂里還有一種人,“那些為天使所寵愛的人”。
這些人純粹地期待以最適當的方式畫出一幅簡化的和容易領悟的世界圖像,并且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與美。宗傳明顯然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事實上,所有工作中,只有科學能夠點燃知識的火把,照亮人類前進的方向,對未來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科學家才要在科研這樣一條充滿荊棘、永無止境的漫漫長路上不斷求索。
宗傳明曾說:“有些數學家很幸運,找到一個著名問題很快就解決了。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他們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絕不是天才,只是比別人更努力一點而已。”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成大業(yè)者必有恒,無論是“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的勤勉,還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的堅持,“幸運”天使所寵愛的,始終都是“更努力一點”的人。(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周明華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