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洵曾經(jīng)說過:“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這就是說忍的作用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同樣是“忍小謀大”的策略。但蘇洵的話是更加自學明確地道出不忍與大謀的關系,強調了“小忍”的無形威懾力。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斬,忍住仇恨,并且是一忍再忍,終于以自己的忍讓制服了叛軍,保住了國家的安寧和平。
孟獲是三國時期蜀國南方部族的首領,因認兵反蜀,制造叛亂,諸葛亮前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南中地區(qū)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個安定的大后方,豈不更好。于是下令,對孟獲只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與孟獲的軍隊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敗下陣來,孟獲仗著人多,只顧向前沖鋒,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孟軍大敗,孟獲第一次被活捉。當時孟獲心想,這下子肯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一進了蜀軍的大本營,諸葛亮立即讓人給他松綁,陪他參觀蜀軍的軍營,好言好語勸他歸降。孟獲不但不服氣,而且傲慢無禮,諸葛亮毫不氣惱,反而放他回去準備再戰(zhàn)。孟獲跑回部落后,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結果又一次被活捉。諸葛亮耐心規(guī)勸,孟獲仍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孟獲再次改變戰(zhàn)略進攻蜀軍,或堅實渡口,或退守山地,卻總沒有擺脫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被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捉時,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流著淚說:“丞相七擒七縱,等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里敬服。從今以后,不再反叛了!泵汐@回去以后,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qū)重新歸蜀漢控制,蜀國的大后方變得穩(wěn)定,南方各部族的人民也得以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
常言道,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可以,再三再四絕對不行?墒侵T葛亮對孟獲卻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了七次。如果不是孟獲服輸投降,他還打算再放孟獲,絕沒有因為孟獲的不識抬舉而放棄忍耐,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以德服人,攻克孟獲的心,讓他心悅誠服地歸順蜀國,不再叛亂。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忍耐了孟獲的傲慢無理,以他的足智多謀,以他的寬容大度,以他的好言規(guī)勸,也以他的軍事實力,融化孟獲這塊頑石,進而降服了整個南中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頭領,穩(wěn)定了蜀國對大后方的統(tǒng)治,最終達到了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諸葛亮不忍,一刀殺了孟獲,充其量也只是消滅了一個叛頭,很可能按下葫蘆起來瓢,其他部落的少數(shù)民族頭領還是要繼續(xù)造反。由此可見,忍與不忍的區(qū)別在于,不忍只能出眼下之氣,忍了,卻能得到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