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璉湖筆是我國的傳統(tǒng)書畫工藝品,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素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稱。文房四寶(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筆居首位。中國的毛筆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湖筆,因“毛穎之技甲天下”、“紫毫之價如金貴”,而被譽(yù)為“筆中之冠”。
〖追溯歷史〗
自古為文房四寶之首,發(fā)源于湖州市善璉鎮(zhèn),古鎮(zhèn)制筆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
善璉出名筆,在古籍中多有記載。撰寫于明孝宗弘治年間的《弘治湖州府志》載有:“湖州出筆,工遍海內(nèi),制筆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璉村。村有含山,山顛浮屠,其卓如筆!
在這里,人們將蒙恬奉為筆祖。據(jù)說,在毛筆制作工藝方面,戰(zhàn)國時用兔毛,筆頭扎在筆桿外面。自秦代后,筆毛開始納入竹管內(nèi),在制筆的材料上亦作了改進(jìn),在用兔毛的同時,大量地采用了鹿毛和羊毛兩種硬度不同的毛制作筆頭,使之剛?cè)嵯酀?jì),便于書寫。據(jù)傳這種改進(jìn)就是蒙恬首創(chuàng)的。
〖四大特色〗
湖筆選料精細(xì),制作精湛,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色,號稱“筆穎之冠”。
〖產(chǎn)品種類〗
湖筆大致分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大類。目前湖筆已達(dá)280多個品種。善璉湖筆廠生產(chǎn)的“雙羊牌”湖筆,以其獨(dú)特的工藝、高雅的品位而深受政界和書壇名人的青睞。 [1]
〖制作工藝〗
善璉湖筆制作工藝精細(xì)而復(fù)雜,從選料到成品,要經(jīng)過120多道工序,大體上分為水盆工和旱作工兩部分。做水盆工、筆工們各守在一個水益旁,把千萬根毛放入水中,精練細(xì)理,再按筆頭鋒穎長短加以分類,這便是“齊毫”,之后從中剔除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雜毛,然后再按毛的軟硬性能進(jìn)行筆頭“造型”,做成半成品;旱作工要經(jīng)過扎頭、裝筆、擇筆、刻字等工序,最后制成成品。其擇筆是難度較大的一項工藝,筆工左手握筆,右手拿一小刀修削筆頭,修去筆頭中的劣毛和表層的雜毛,使筆和鋒穎圓潤,達(dá)到湖筆尖、齊、圓、健的要求。
〖筆中極品〗
湖筆中最負(fù)盛名的有“玉蘭蕊”、“蘭亭散”、“右軍書法”、“翠亨春”等。這些高檔湖筆,再用紅木、湘妃竹、白瓷或象牙做筆桿,是湖筆中的極品。
〖工藝特色〗
在長期的制筆實(shí)踐中,湖筆業(yè)形成了自己一套獨(dú)特的工藝特色。其中最能體現(xiàn)其工藝特色的就是它的傳統(tǒng)品種——羊毫筆。
羊毫湖筆在選料上有一個特別的要求,就是必須要用杭嘉湖地區(qū)的山羊毛,而且必須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為這兩個部位的毛很少損傷,可以保留完整的鋒穎,鋒穎是決定一枝毛筆筆頭好壞的關(guān)鍵。
一支好的毛筆,主要看鋒穎的長度,鋒穎越長,這個毛的質(zhì)量越好,這個鋒穎就像這支,就在這個上面一截,顏色比較深的那一段,行家的話就叫黑子,比較黑的。這支毛筆看上去呢,上面是黑的,黑顏色的,下面是白的,上面是黑的,用湖筆的話來說呢,就是湖穎,也就是鋒穎。一支好的筆里面,頂上面就絕對沒有雜毛,都要求要有鋒穎的毛,才能寫字。這樣一支筆呢,就會抱攏不散,不分叉,頂上面不分叉。
制作筆頭的關(guān)鍵,就是要把那些鋒穎最好,最適合做筆鋒的羊毛挑選出來,一只羊身上這樣的毛并不是很多,要想做出一支好筆,就需要工人完全依靠肉眼這樣細(xì)。動地挑選,"千萬毛中選一毫",往往幾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筆的筆頭。
對鋒穎的講究是湖筆在制作工藝上的一大特點(diǎn),正是因為有了鋒穎,才使毛筆形成了一個剛?cè)峒鎮(zhèn)涞墓P鋒,這也是中國毛筆和世界上其他軟筆最根本的區(qū)別,中國毛筆也因此具有了一種特別的神韻。筆鋒是中國毛筆的精髓,正是因為筆鋒的作用,中國毛筆才可以在書畫家筆下流轉(zhuǎn)自如,產(chǎn)生種種的變化。[3]
〖?xì)v史傳說〗
筆祖蒙恬的傳說
相傳,秦初年間,善璉還是一個小村落,村有遠(yuǎn)近聞名的永欣寺,寺中主持和尚法名善真。一天,匆匆進(jìn)來了一位中年漢子,此人身材高大,眉宇間透出一股英武的氣概。他向善真作揖道:“法師,我能否在廟中住宿幾天?”法師見此人生得氣宇不凡,就欣然回答:“壯士想借宿廟中,哪有不肯之理!蹦侨诉B連拜謝,一聲長嘆后說:“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軍,皇上命我到江南收買古玩。我從京都出發(fā),沿途看到許多地方遭受災(zāi)害,因此將皇上給我收買古玩的銀兩分給受災(zāi)百姓,現(xiàn)銀兩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沒有買到,無法再回咸陽去見秦始皇,因此只得來此投宿幾天再作計較。”就這樣,蒙恬就改換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一天,蒙恬來到村西。突然,看見河埠一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將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一個姓卜的漆匠的獨(dú)生女兒,叫卜香蓮。香蓮父母見女兒落水被救,對蒙恬感激不盡,為了報答蒙恬的救命之恩,卜家時常做些酒菜送給蒙恬,蒙恬總是婉言謝絕。倒是香蓮心靈手巧,經(jīng)常來寺中將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漿洗縫補(bǔ),就這樣,二人漸生愛慕之情。
一次,蒙恬去卜香蓮家取衣,路上看見一撮山羊毛在一根樹枝上隨風(fēng)飄起,便順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閱兵書,記載軍情,沒有稱心如意的筆,何不將山羊毛用來制筆,平時亦可寫詩作文。來到香蓮家,向香蓮要了一根絲線,把山羊毛扎在枝條上,用手將羊毛捋齊,用水蘸調(diào)了些鍋灰,在白帛上寫了幾個字。感到比用刀刻輕松,但寫起來力不從心,羊毛上沾有油質(zhì),很難落墨。
蒙恬寫后順手將它擱在窗臺上,不料由于用力過大,此筆卻滾落到窗外去了。香蓮忙趕出去拾,筆已落在石灰缸內(nèi)。香蓮拾起后,見山羊毛卷在一起,上面沾滿了石灰水,她趕緊放到清水內(nèi),將石灰水漂洗干凈,又拔下發(fā)髻上的銅簪將毛理順弄直,拿進(jìn)屋內(nèi)蘸了些鍋灰水來寫,不想既流暢又順手。蒙恬這才悟出了羊毛經(jīng)過石灰水浸過能剝?nèi)ビ唾|(zhì)的道理。
湖州盛產(chǎn)毛竹和山羊,蒙恬和卜香蓮將筆桿的原料改成竹桿,筆毛從山兔毛擴(kuò)大到山羊毛等,還將毛筆頭納入竹管中。經(jīng)過他倆冬去春來的反復(fù)實(shí)踐,總結(jié)了一整套選料和制作技藝。蒙恬早有為民造福的夙愿,便和香蓮一起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
筆都善璉為了紀(jì)念蒙恬,在善璉鎮(zhèn)建有蒙公祠,每當(dāng)蒙恬和筆娘娘生日(相傳為農(nóng)歷九月十六和三月十六),當(dāng)?shù)毓P工要舉行盛大的迎神廟會,以示紀(jì)念。
這以后,當(dāng)?shù)刈龉P業(yè)越來越興旺,做出來的筆不僅尖、齊、圓、健,而且鋒穎清澈,珠圓玉潤,書寫剛?cè)嵯酀?jì),應(yīng)手從心。人們將環(huán)繞小鎮(zhèn)的河改為蒙溪,還以“蒙筆生花”、“恬文抒懷”、“蒙氏羊毫”、“香水”、“香塊”命為筆名,一直延用至今。
書畫家共推筆藝
清末,善璉的筆工在上海、杭州、蘇州、北京等地開起筆店。今位于北京琉璃廠著名的戴月軒湖筆店,是其中的一家百年老店,店中掛著“蒙氏遺風(fēng)”的匾額。在湖州市的中國湖筆博物館里,可以欣賞到湖州王一品齋筆莊等百年老店的精美湖筆。
在湖州這塊人文薈萃的土地上,還流傳許多書畫家和湖筆的動人故事。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云游湖州,住在永欣寺30年,一邊臨書,一邊和筆工切磋技藝,用敗的筆頭埋在蒙公祠旁的“曉園”,他還親筆題了“退筆冢”。智永圓寂時抱筆而終。智永在湖州30年,各方文人紛至沓來,求書道、覓湖筆,竟將永欣寺的門檻踏損,因此不得不包上鐵皮,這就是“鐵門檻”的典故。
湖筆的發(fā)展離不開歷代書畫大家的推動,曾在湖州為官的王羲之、王獻(xiàn)之父子,顏真卿、蘇東坡和湖州籍的書畫大家曹不興、錢選、趙孟兆頁、王蒙、吳昌碩、沈尹默等,都為湖筆的改良作出過貢獻(xiàn),同時,他們也依靠精美的湖筆,造就了輝煌的書畫藝術(shù)。